中国乳腺癌发病率2023最新数据
乳腺癌在全球和中国范围内都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于居民的生命健康造成很大影响。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乳腺癌新发患者人数达到230.1万人,同比增长1.77%,中国乳腺癌新发患者人数达到33.6万人,同比增长1.2%。
乳腺癌科普
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发生增殖失控的现象。疾病早期常表现为乳房肿块、乳头溢液、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晚期可因癌细胞发生远处转移,出现多器官病变,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
乳腺癌常被称为“粉红杀手”,其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男性乳腺癌较为少见。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乳腺癌应采用精准化及综合性的治疗原则,根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患者的身体状况,联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兼顾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以期提高疗效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放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局部治疗手段,是部分乳腺癌根治术后、以及几乎所有保乳手术后的重要组成部分。放疗能明显提高患者局部肿瘤的控制率,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同时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目前乳腺癌放疗多使用调强放射治疗。这种精准放疗既能保证靶区照射剂量的均匀性,又能有效减少放射治疗带来的毒副作用,同时还能实现乳腺、胸壁和区域淋巴结的一体化照射治疗[1]。但放疗不可避免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反应,其中较为常见的是放射性皮肤反应。
患者朋友应当熟悉乳腺癌放疗的注意事项,做好身体照护,就能有效地提高乳腺癌治愈率,改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一、什么是放射性皮炎
放射性皮炎是由放射线照射引起皮肤、黏膜的炎症性损害,根据程度轻重不同,可以表现为皮肤红斑、色素沉着、干性脱皮、湿性脱皮、皮肤溃疡、坏死及萎缩等皮肤反应,皮肤反应引起的疼痛或不适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二、放疗为什么会发生皮肤损伤?
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基底细胞在最下层,不断增殖产生新生细胞向表层迁移、分化,从而形成表皮的各层细胞。
γ、X和β射线可以引起皮肤损伤,其中γ射线损伤最深,不仅会伤害表层细胞,还直达最深处损伤基底层细胞,导致基底层细胞无法分裂增殖形成表皮的各层细胞,最终导致皮肤出现红斑、脱皮,甚至是破溃糜烂,患者因此不得不终止放疗。
三、放疗皮肤反应什么时候开始?
局部照射剂量达到20Gy(约10次左右)时,皮肤局部会出现发热、潮红症状;当局部照射剂量达到40Gy(约20次左右)时患者皮肤开始表现为干燥、紧绷、烧灼以及瘙痒等症状,部分患者伴有色素沉着和轻度脱皮;当局部照射剂量达到50-60Gy时,局部皮肤可出现充血水肿,并有水泡形成,严重者还会出现溃疡、渗血。
因为每个人接受放疗的剂量和频率都不太一样,皮肤敏感度也不同,所以大家的皮肤反应轻重程度也会有差异,有的人可能接受照射后皮肤立刻充血泛红,而有的人可能要放疗结束好几周后才出现皮肤反应。
针对乳腺癌放疗产生的皮肤损伤,首先应该保持放疗区皮肤清洁,同时牢记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要保持乳房、腋窝处皮肤干燥,注意通风,防止湿性反应(如表皮脱落、溃烂,甚至形成溃疡等);
2)穿纯棉内衣,并保证其质地宽松柔软;
3)如无医嘱,不要在放疗的照射部位涂任何护肤用品;
4)最好用温度适宜的清水洗患部,不要用湿毛巾擦拭皮肤,而要用干燥柔软的毛巾轻拍,同时选用温和中性的香皂而不要用肥皂;
5)照射范围内不能贴胶布,因为胶布内的氧化锌为重金属,可产生二次射线加重皮肤放疗反应;
6)若出现干性反应(如皮肤发红、表皮脱屑等),切忌撕剥,可在照射范围内轻轻涂抹一层医用放射皮肤保护剂以减轻放射性反应。
7)若出现湿性反应,切忌撕剥,可在照射范围内用百多邦喷雾剂喷射防止细菌感染,并及时向主管医生反应自身情况;严重者需暂停放疗1-2周。
实际上,只要多注意一些生活上的照护细节,这些副作用是可以减轻或避免的。例如,建议每次放疗后,好好休息30-45分钟,可以很好地减轻放疗后引起的全身反应。
放疗后,坚持患肢徒手功能锻炼,或在临睡时用软枕垫高患肢以促进血液流通,可以避免放疗引起淋巴回流受阻,导致肢体肿胀、肌肉萎缩哦~